欢迎您,来到潍坊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研究院!

非凡十年·潍坊答卷 | 科创潍坊 动力澎湃

  科创潍坊 动力澎湃
  ——潍坊科技事业十年发展述评
  

 

  潍柴动力发布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51.09%柴油机。
  科创潍坊,十年跨越。
  潍坊10年来科技创新重大发展成就有目共睹——
  2012年,潍坊市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2016年,潍坊高新区获批参与建设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盛瑞传动“前置前驱8挡自动变速器(8AT)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潍柴动力“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分别于2016年和201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21年12月,科技部函复我省第三批国家创新型城市评估结果,潍坊位列全国17城市第5名,成功跨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科技创新实现重大突破。
  科技创新有作为,十年答卷显不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按照“四个面向”战略方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取得长足进步。
  跨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的潍坊,拾级而上,用好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在重大平台建设、创新项目攻关、高端人才引育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持续攻坚发力,科技创新实现重大突破,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把潍坊发展推向新高度的“最大变量”。
  盛瑞传动股份有限公司8AT自动变速器。
  科技创新链动
  编织起潍坊高质量发展版图
  十年来,潍坊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精心做好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与城市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
  高新技术企业从328家发展到1396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从24.9%提高到57.99%;
  技术合同成交额由9.48亿元增长到170亿元;
  院士工作站由20家增长到75家,数量全省第一;
  ……
  从“第一生产力”到“第一动力”,潍坊科技创新结出累累硕果,一条条科技创新链与产业链、供应链共舞,活力四射,编织起潍坊高质量发展版图。
  十年间,我市成功创建潍柴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潍坊现代农业山东省实验室、SDL科学实验室等重大高能级创新平台,成立潍坊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科技创新平台1793家,其中国家级38家、省级320家、市级1435家,形成了梯次合理、优势互补的创新平台建设体系。
  累计争取国家级项目476个,资金14.36亿元;省级项目1559个,资金20.49亿元。省级软科学立项数量2019-2021连续三年全省第一。
  顺应时代发展,不断跑赢自己,创新要素流淌在每一寸生机勃勃的潍坊大地上。
  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科研综合楼实验室。
  深耕潍坊大地,科技创新赋能农业现代化——
  国务院批准潍坊建设全国唯一的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潍坊现代农业山东省实验室、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国家现代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中国农科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国际种业研发聚集区等重大创新平台先后落户潍坊,农业科技创新资源要素加速聚集。
  十年间,心怀“国之大者”,我市把现代种业作为农业的“芯片”重点突破,成立种业科技创新联盟,加大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坚力度,现代农业科技“硅谷”轮廓初显。
  自主研发蔬菜品种市场占有率达70%,全市共有持证种子企业123家,育苗企业260多家、育苗能力达18亿株以上,年实现种业产值25亿元,均居山东省第一位。
  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建设农业大数据平台,开发完成“慧种田、慧种菜、慧养殖、慧监管、慧农机”五大数据模块。目前,全市建成智能化大棚3万多个,发展智慧农场100个、智慧牧场100个、智慧园区50个。
  潍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9%、高于全国7.5个百分点。
  蓝色科技,劈波斩浪——
  我市不断加快SDL科学实验室建设,推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山东大学、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潍坊市人民政府四方签署了《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水动力平台建设合作协议》并揭牌,促进各方在人才、项目、资金和创新要素资源等方面深度融合,打造潍坊海洋科技创新高地,积蓄着海洋强国的新动能。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第一动力”成为潍坊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新力超导磁电科技有限公司3.0T核磁共振分子成像超导磁体。
  涵养科创生态
  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
  科技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供给是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动力之源。
  十年来,我市产业结构实现新优化,动力装备、高端化工、食品加工、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优势产业突破千亿元规模,“四新”经济、“十强”产业占比显著提升,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企业均居全省首位。
  积厚成势的背后是砥砺奋进的科技创新,潍坊聚焦创新体系建设,用心用情用力涵养科技创新生态环境,让人才、资金、项目等要素活起来,重塑了产业格局,厚植了发展生态,加快了动能转换。
  潍坊坚持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优结构、促转型的重要抓手,实施专项工作重点突破,不断壮大高企规模,持续培育发展新动能。修订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管理办法,将培育和孵化科技型小微企业纳入考核。
  相较于2013年,2021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从443家增长到1396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由28.99%增长到54.5%,增长了25.51个百分点。
  通过开展科技攻关,解决了一批制约和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而正是科技体制改革为科技攻关增添了内生动力,激发出了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印发《市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方案》,在市农科院、潍坊学院、潍坊医学院等4个单位开展试点,切实为基层科研人员“解绑”“减负”。
  探索实施“揭榜挂帅”,对全市筛选出的重大创新需求面向国内外发榜,征集最优研发团队、最佳解决方案,实现了由千金“买人才”向千金“卖难题”的历史性转变。
  设立中国(潍坊)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打造潍坊市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平台,平均预审周期由原来的16.1天缩短到1.8天。
  潍坊始终把创新平台建设作为激活创新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载体,支持企业建平台、搞研发。
  潍坊市中医院、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等单位承建的山东省耳鼻喉疾病、糖尿病等7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潍坊市分中心获批建设等,标志着我市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又迈上一个新台阶,为服务两大主业、改善民生、提升全市基础研究水平,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
  做好科技管理改革“加减法”,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了提升科技创新效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合力,带来推动技术创新、加快成果转化、培育新兴产业的多赢效应。
  天瑞磁悬浮鼓风机。
  激活“一池春水”
  打造创新发展的城市新名片
  科技创新,已经被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里,创新型国家的总攻目标已然清晰,潍坊激活了万众创新的“一池春水”,交出了一份创新的时代答卷。
  向着最前沿奔跑,向着最难处攻坚,向着最高处攀登,潍坊接续奋斗,亮出科技新贡献。2021年,全市共有20项科技成果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全市获奖层次明显提升,获奖数量和质量实现新突破——
  国家奖3项,其中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奖17项,其中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刷新历史记录;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科技进步三等奖10项。
  天瑞重工“磁悬浮离心鼓风机综合节能系统开发与应用”项目获得全省唯一一个技术发明一等奖,实现了全市省技术发明一等奖零的突破。
  2021年,全市登记技术合同3904项,技术合同成交额159亿元,相较于2013年的1435项、17.46亿元,增长了8倍多,技术交易额完成5.8亿元。
  2021年,全市国内专利授权28858件,同比2013年的8186件增长了253%。发明专利授权3522件,同比2013年的509件增长了592%。全市每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量13.52件,全市PCT国际专利申请380件,同比增长27.52%。全年有效注册商标新增35758件,总量达168562件。
  一个个数字背后是写就在潍坊大地上以创新为标志的“春天的故事”。
  有人把科技创新全过程比作一串链条,“基础研究”和“科研转化”正处于关键的首尾两端。只要紧紧抓住了链条的两端,就能拎起一条科技创新的“微笑曲线”。
  2021年,引进合作的潍坊先进光电芯片研究院院长郑婉华等5名高端人才新当选为“两院”院士,这是潍坊科创“微笑曲线”笑得很甜的一个生动表情。
  潍坊抓住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契机,建立光电领域技术联盟,推动潍坊先进光电芯片研究院作为潍坊市唯一一家纳入省“1+30+N”创新创业共同体,组建起100余人的潍城科研团队和60余人的北京研发中心,为加快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产业发展“新引擎”插上“金翅膀”。
  研究院自主研发的15W大功率光子晶体激光芯片,实现了大功率半导体激光芯片国产化替代,彻底打破了对国外的依赖。
  “引进一个人才、突破一项技术、落地一批项目、形成一个产业”的裂变效应,不只在光电芯片产业结出枝繁叶茂。如今的潍坊,正在构筑高端科技人才蓄水池。
  如何让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上“书架”“货架”,做好“0到1”的基础研究和“1到100”的成果转化,一流的人才是关键。只有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才能产生一流的创新成果,才能拥有创新的主导权。
  2021年,我市坚持以企业人才需求为牵引,通过“揭榜挂帅”、外出“点对点”招才引智、举办交流对接会等多种方式,引进最优人才团队,促进资源对接。组织参加了第19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被省科技厅授予突出贡献奖。
  在西安交通大学成功举办“名校直通车”活动,推动西安交大与潍坊恒建集团共建能源与动力联合研究院、与天瑞重工共建超高速涡轮机械技术研究院等3个项目签约,不断推动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展。
  准确把握人才发展与产业需求矛盾,实现人才、产业与城市能级提升同频共振。仅2021年,我市引进认定高端科技人才(团队)255人次,外国专家人才407人。得利斯集团、佳诚数码、北大现代农研院3家单位设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站,数量全省第一。
  华特磁电LHGC-5000型立环高梯度磁选机。
  从科技强、人才强到产业强、城市强,用好科技这一有力杠杆,潍坊交出了“十年不凡”的科创答卷。
  十年磨一剑,今朝试锋芒。贯彻落实省委“十大创新”,潍坊科技在行动,经济发展,科技驱动,已然打开了潍坊发展的想象空间。站在发展新起点上的潍坊,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水平,以科技创新赋能全市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跃升,续写着建设更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