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科研短期主义”禁锢人才活力
近年来,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深入推进,各地高校注重在破“五唯”(即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中突出“立新标”,着力构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教育评价标准更为多元、科学。《半月谈》记者近期走访多所高校发现,破“五唯”改革成效显著,但不少高校青年教师在更多样的考核标准要求下,压力却不减反增,担忧陷入“科研短期主义”。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青年科研人才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中坚力量。让科研人员充分迸发创新活力,必须着力减轻他们的沉重负担,使其专注于业务、醉心于学术、精通于创新。实现这一目标,首要就是让科研人员从繁琐的非科研工作中真正解脱出来,帮助他们摆脱“科研短期主义”。
毫无疑问的是,对有志于搞科学研究的创新人才,让其把大量精力用于写材料、跑会议、搞评审、忙接待等非科研工作,只会令其背负沉重负担,感受到压力很大;而对假借科研创新之名、攫取科研果实的人,摘掉其写材料跑关系的“帽子”,使其多花些心思在搞科研、创新工作之上,也是一件好事。
“科研短期主义”可能为科研人员在项目评审等方面加分,却不能大幅提升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如果仅仅依赖写材料跑关系,而没有用严谨的科研态度、大量的科研时间投入去滋养创新能力,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功亏一篑。
“科研短期主义”的各类行为还会助长一系列不良科研作风,如滥用科研经费、学术成果弄虚作假、争抢科研头衔、学术不端等等,细细审视科教界“浮躁症”,背后无不充斥着“科研短期主义”。
如果任由部分科研人员凭借“科研短期主义”就“高歌猛进”,那么,相信没有多少科研人员会愿意坚守冷板凳,人才的思想就被功利主义所绑缚,进而丧失了科研的创新活力。
当前,我国开展多轮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行动,比如科技部等五部门印发了《关于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出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减负行动3.0),主要聚焦青年科研人员评价考核频繁、事务性负担重等问题,推动减负行动效果持续深化,保障青年科研人员将主要精力用于科研工作,可谓恰逢其时,切中时弊。
摘掉科研人员头上的“科研短期主义”紧箍咒,也就祛除了制约创新精神的顽疾,让更多科研人员回归潜心科研、专注创新的职责。实现这一目标,要优化人才评价体系,坚决摒弃“五唯”倾向,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为科研创新人才松绑,焕发其强大的创新能力。需要不断简化项目材料要求、评审流程,减少低质量会议等,预防不合理负担新“变种”。整合大数据、大模型等技术,赋能项目评审、材料申报等,让科研人员能从表格、材料中解脱出来。继续深化改革,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唯有如此,才能让科研创新人才有动力有目标有行动,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成功。